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USB 3.0 介面卡與硬碟外接盒速度比較



因為那場惡夢, 為了找問題, 買了一些設備來交叉比對, 正好拿來做一些匹配性與速度的量測, 提供一些數據給網友們做參考!!

實驗設備


平台
    Windows Server 2003 R2 Enterprise Edition SP2 [5.2 Build 3790] (x64)

USB 3.0 介面卡A 
    晶片 uPD720201

USB 3.0 介面卡B
    晶片 ASM1042


USB 3.0硬碟外接盒 1 
   S25U3-6GUASP ( 晶片 ASM1053 )


USB 3.0硬碟外接盒 2
   AKE ( 晶片 ASM1051 )


SSD 
   Plextor M5S 256G

USB 3.0 隨身碟 1
   Transcend JF760 32G



USB 3.0 隨身碟 2
   Sandisk SDCZ80 64G



測速軟體
   CrystalDiskMark 3.0.2 (C)

測速執行設定
    Test : 1000 MB [P: 20.6% (49.0/238.5 GB)] (x1)





USB 3.0 介面卡A + USB 3.0硬碟外接盒 1 SSD  ( uPD720201+ ASM1053 )
           Sequential Read :   142.045 MB/s
          Sequential Write :   123.784 MB/s
         Random Read 512KB :   101.244 MB/s
        Random Write 512KB :   122.409 MB/s


USB 3.0 介面卡A + USB 3.0硬碟外接盒 2 SSD  ( uPD720201+ ASM1051 )
           Sequential Read :   130.193 MB/s
          Sequential Write :   122.727 MB/s
         Random Read 512KB :    95.896 MB/s
        Random Write 512KB :   121.705 MB/s


USB 3.0 介面卡A + USB 3.0 隨身碟 2    Sandisk SDCZ80 64G

           Sequential Read :   141.566 MB/s
          Sequential Write :   117.068 MB/s
         Random Read 512KB :   114.013 MB/s
        Random Write 512KB :    22.571 MB/s


USB 3.0 介面卡A + USB 3.0 隨身碟 1    Transcend JF760 32G

           Sequential Read :    82.885 MB/s
          Sequential Write :    42.714 MB/s
         Random Read 512KB :    72.650 MB/s
        Random Write 512KB :     1.641 MB/s



USB 3.0 介面卡B + USB 3.0硬碟外接盒 1 SSD  ( ASM1042 + ASM1053 )

           Sequential Read :   140.692 MB/s
          Sequential Write :   132.129 MB/s
         Random Read 512KB :   101.653 MB/s
        Random Write 512KB :   130.878 MB/s


USB 3.0 介面卡B + USB 3.0硬碟外接盒 2 SSD  ( ASM1042 + ASM1051 )

           Sequential Read :   137.518 MB/s
          Sequential Write :   128.360 MB/s
         Random Read 512KB :    99.963 MB/s
        Random Write 512KB :   128.468 MB/s


USB 3.0 介面卡B + USB 3.0 隨身碟 2    Sandisk SDCZ80 64G

           Sequential Read :   139.383 MB/s
          Sequential Write :   134.175 MB/s
         Random Read 512KB :   113.426 MB/s
        Random Write 512KB :    24.021 MB/s


USB 3.0 介面卡B + USB 3.0 隨身碟 1    Transcend JF760 32G

           Sequential Read :    82.937 MB/s
          Sequential Write :    42.334 MB/s
         Random Read 512KB :    72.578 MB/s
        Random Write 512KB :     1.506 MB/s


總結


  1. 介面卡的差異性不大, 兩者價錢也差不多, 幾乎沒差別, 唯一有差別的是ASM1042的介面卡, 在Windows平台上是需要安裝驅動程式的, 但uPD720201不需要額外裝驅動程式 !
  2. USB 3.0 硬碟外接盒差異性就有多些差異了, ASM1053的數字比較好, 但價差很大!! S25U3-6GUASP約七百多, 但AKE的三百元不到!! 不過因為我的主機板沒支援UASP, 所以前者也無法跑出廠商宣稱的更快速度.
  3. 同是隨身碟, 本身也有速度差, 若需求是快速存取, 建議是買大容量的, 因為即使是同一款式, 大容量的存取速度會比較快, 此外格式化的類型也有影響, 可參考先前的文章!!


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Vmware 與Linux Kernel 更新衝突



這下"杯具"了 ...

前幾篇文章都在搞儲存媒體,  只為了加快Vmware所需的存取, 其中一個動作就是升級Kernel

從Ubuntu 11.04 3.0.0-32 升級到 12.04 3.2.0-39 甚至手動升級Kernel到 3.8.2

好不容易搞定儲存媒體, 結果執行後才知道該死了,...

VMware workstation 9.0.0 build 812388 沒支援這麼新的 Kernel !!!


一開始是告知 vmware kernel module updater 找不到  header ...

網路上的解法是

sudo ln -s /usr/src/linux-headers-$(uname -r)/include/generated/uapi/linux/version.h /usr/src/linux-headers-$(uname -r)/include/linux/version.h

但在後續安裝上仍會出問題 ...

VMware Blocking Filesystem 與 Virtual Machine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會出現編譯失敗

進一步得安裝 vmware patch for 3.8 kernel

但即使安裝後還是沒辦法解決問題

後續也嘗試著重新安裝, 但即使整個過程都沒有出現錯誤, 可以讓VMware順利執行, 但只要一執行任一 Guest OS, 底層的作業系統就立即掛掉 !!

難外網友建議, 不要搞Patch了, 直接以舊版Kernel啟動 !

看來這是階段性最好的方法了 !

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隨身碟的檔案系統與速度比較



寫在前面

這篇內容, 提到不少格式化的動作 ! 有必要提醒一下, 磁碟或隨身碟格式化後, 資料就不見了(或者說是很難救回來), 所以操作前務必小心, 資料一定要先備份, 也別手滑了搞錯磁碟機 ! 


因為之前的那場惡夢, 所以買了Sandisk SDCZ80 64G隨身碟, 拆封後做了一些傳輸實驗, 速度還不錯, 讀取有到130MB/s 以上, 寫入也有 90MB/s !

但想說網路上說3C的商品瑕疵不少, 我的手氣也挺不好的, 還是 Format一下吧 , 做個驗證. 但就因此又出狀況了! 手氣背呀 !

FAT32有單檔4G的問題, 所以NTFS是比較直覺的選擇,

NTFS格式化後, 寫入速度竟然掉到40MB/s 以下 ! 不會吧, 這是USB 3.0的隨身碟耶 ! 剛到手的速度很好呀, 怎麼格式化後, 速度全沒了, 反而變慢很多!!

仔細參考網路上的說明, 招式不少, 但看來怪怪的, 效果不一... 還是自己實驗比較準..

測速系統平台
Linux ( Ubuntu 12.04, Kernel 3.8.2-030802 )
配備 USB 3.0介面卡

隨身碟
Sandisk SDCZ80 64G

測試檔案
ubuntu-9.10-dvd-amd64.iso 檔案大小 3.89GB ( 4174614528Bytes )


格式化用系統平台
Windows XP


實驗開始


當該隨身碟格式化為NTFS (配置單位大小為預設值 4K)

$ cat ubuntu-9.10-dvd-amd64.iso | pv -abt -B 0 > /media/2CBA24E6BA24ADF0/test1.data
寫入 3.89GB [32.3MB/s]


$ cat /media/2CBA24E6BA24ADF0/test1.data | pv -abt > ./testa.data
讀取 3.89GB [ 132MB/s]





當該隨身碟格式化為FAT32 (配置單位大小為預設值, 16K ?)
$ cat ubuntu-9.10-dvd-amd64.iso | pv -ab -B 0 > /media/26BB-E26D/test3.data
寫入 3.89GB [ 101MB/s]

$ cat /media/26BB-E26D/test2.data | pv -abt > ./testa.data
讀取 3.89GB [ 123MB/s]



當該隨身碟格式化為exFAT  (配置單位大小為預設值, 128K?  exFAT聽說是64GB Flash出廠的預設格式, Sandisk官網說的)

$ cat ubuntu-9.10-dvd-amd64.iso | pv -abt -B 0 > /media/2AC7-BD36/testa.data
寫入 3.89GB 0:00:39 [ 101MB/s]

$ cat /media/2AC7-BD36/testa.data | pv -abt > ./testa.data
讀取 3.89GB 0:00:31 [ 128MB/s]




嘿嘿, 看來找到玄機了 ! 相同環境下, 不同的磁碟格式, 效能差異很大 !!

不過這其中看到幾個變數調整點

  • 格式化的工具
    • 當在檔案總管時中,針對磁碟機按右鍵選擇格式化, 
      • 這邊執行格式化程式, 選項很少, 尤其是要調整配置單位大小, 通常不能調
      • 安裝完exFAT程式後, 格式化64GB隨身碟時, 格式將被鎖住, 只能選exFAT, 要選用其他格式, 需用其他方式.
    • 電腦管理中的磁碟管理, 這是另一個格式化程式的執行點, 要調整配置單位大小, 可從這邊進行
    • 另一個比較完整的掌控方法就是使用Dos Command
      • 下面指令假設 隨身碟的磁碟代號為 R ( 千萬別照抄 !!! )
      • Format R: /FS:FAT32 /A:8192 ( 將 R: 格式化為 FAT32, 配置單位大小為8K )
      • Format R: /FS:NTFS /A:64K ( 將 R: 格式化為 NTFS, 配置單位大小為64K )
      • Format R: /FS:exFAT /A:64K ( 將 R: 格式化為 exFAT, 配置單位大小為64K ) 
  • 格式化中的選項"配置單位大小"

當NTFS格式下, 不同的配置單位大小, 對效能是否有差異 ( 量測使用的Linux指令同上, 就不再贅述 )

當該隨身碟格式化為 NTFS 配置單位大小為64K

寫入 15.2MB/s  (不是一個慘字能形容)
讀取 124MB/s


當該隨身碟格式化為 NTFS 配置單位大小為8K

寫入 30.8MB/s  
讀取 124MB/s



當該隨身碟格式化為 NTFS 配置單位大小為2K

寫入 31.6MB/s  
讀取 126MB/s




當該隨身碟格式化為 NTFS 配置單位大小為512

寫入 31MB/s  
讀取 123MB/s



看來沒有提升, 影響性不大 ....





 換個格式FAT32, 試試不同的配置單位大小, 對效能是否有差異

當該隨身碟格式化為 FAT32 配置單位大小為64K

寫入 229MB/s
讀取 120MB/s



當該隨身碟格式化為 FAT32 配置單位大小為8K

寫入 235MB/s  
讀取 124MB/s



當該隨身碟格式化為 FAT32 配置單位大小為2K

寫入 228MB/s  
讀取 116MB/s




當該隨身碟格式化為 FAT32 配置單位大小為512

寫入 166MB/s  
讀取 121MB/s






 換個格式exFAT, 試試不同的配置單位大小, 對效能是否有差異

當該隨身碟格式化為 exFAT 配置單位大小為128K

寫入 124MB/s
讀取 118MB/s

當該隨身碟格式化為 exFAT 配置單位大小為64K

寫入 137MB/s
讀取 128MB/s


當該隨身碟格式化為 exFAT 配置單位大小為32K

寫入 91MB/s  
讀取 121MB/s


實驗結束


終於可以不用再Format那個可憐的隨身碟 !!





後續測試


CrystalDiskMark 3.0.2


測試條件
Test : 1000 MB [G: 0.0% (0.0/59.6 GB)] (x1)



當該隨身碟格式化為 FAT32 配置單位大小為64K



           Sequential Read :   142.897 MB/s
          Sequential Write :   125.653 MB/s
         Random Read 512KB :   117.681 MB/s
        Random Write 512KB :    20.001 MB/s




當該隨身碟格式化為 FAT32 配置單位大小為32K



           Sequential Read :   142.586 MB/s
          Sequential Write :   115.089 MB/s
         Random Read 512KB :   117.410 MB/s
        Random Write 512KB :    20.011 MB/s




當該隨身碟格式化為 FAT32 配置單位大小為16K




           Sequential Read :   142.838 MB/s
          Sequential Write :   124.905 MB/s
         Random Read 512KB :   117.410 MB/s
        Random Write 512KB :    20.930 MB/s





當該隨身碟格式化為 FAT32 配置單位大小為8K


           Sequential Read :   139.587 MB/s
          Sequential Write :   116.690 MB/s
         Random Read 512KB :   115.401 MB/s
        Random Write 512KB :    21.173 MB/s







當該隨身碟格式化為 FAT32 配置單位大小為4K



           Sequential Read :   140.390 MB/s
          Sequential Write :   125.233 MB/s
         Random Read 512KB :   115.989 MB/s
        Random Write 512KB :    20.146 MB/s







綜合結論


綜合以上數據, 與我個人使用的需求, 我會選擇 FAT32, 16K !

( VM檔案大, 重點在追求速度! 空間浪費問題是比較其次的, 放超過4G的檔案機率不大...)



後記

exFAT是比較新的檔案格式, Windows 7版本以上才有預設支援, 其他系統得升級後才能支援, 會對可攜性造成一定的影響, 請多留意 !  若使用的是XP系統須安裝 KB955704 的升級軟體, 才能支援 !

各格式的預設單位大小Microsoft有個參考表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惡夢! Ubuntu 上 USB 3.0



最近想搞一些VM, 也想把VM環境搞成可攜帶式, So... 首選衝SSD + USB 3.0 ...

一場惡夢就此開始 ...

環境:

USB 3.0 介面卡 
   LT105 (晶片 uPD720201 ) 兩張各裝在Ubuntu (11.10, 12.04) 與Windows ( Windows 2003 )

USB 3.0 硬碟外接盒1
   S25U3-6GUASP ( 晶片 ASM1053 )


SSD 
   Plextor M5S 256G


USB 3.0 隨身碟
   Transcend JF760 32G




我常用的環境是Ubuntu 主機, 所以就在Ubuntu上面的VMware上開始建立VM. 掛!!! 系統告知讀不到SSD! 甚至連帶慘到讓Linux kernel crash, 主機自動重新開機 !! 回頭翻syslog只是很輕描淡寫的告知  device not ready !!



Mar 14 10:13:08 Linux kernel: [  218.255774] xhci_hcd 0000:03:00.0: xHCI xhci_drop_endpoint called with disable
d ep ffff8803ae607540
Mar 14 10:13:08 Linux kernel: [  218.273966] sd 7:0:0:0: [sdc] Device not ready
Mar 14 10:13:08 Linux kernel: [  218.273975] sd 7:0:0:0: [sdc]  Result: hostbyte=DID_OK driverbyte=DRIVER_SENSE
Mar 14 10:13:08 Linux kernel: [  218.273984] sd 7:0:0:0: [sdc]  Sense Key : Not Ready [current]
Mar 14 10:13:08 Linux kernel: [  218.273993] sd 7:0:0:0: [sdc]  Add. Sense: Medium not present
Mar 14 10:13:08 Linux kernel: [  218.274003] sd 7:0:0:0: [sdc] CDB: Write(10): 2a 00 09 4d 7b d8 00 00 f0 00
Mar 14 10:13:08 Linux kernel: [  218.274022] end_request: I/O error, dev sdc, sector 156072920
Mar 14 10:13:08 Linux kernel: [  218.274030] quiet_error: 54 callbacks suppressed
Mar 14 10:13:08 Linux kernel: [  218.274037] Buffer I/O error on device sdc1, logical block 19508859
Mar 14 10:13:08 Linux kernel: [  218.274042] lost page write due to I/O error on sdc1
Mar 14 10:13:08 Linux kernel: [  218.274051] Buffer I/O error on device sdc1, logical block 19508860
Mar 14 10:13:08 Linux kernel: [  218.274056] lost page write due to I/O error on sdc1

初步懷疑是USB 3.0 介面卡的問題, 找了很久!
甚至從 Ubuntu 11.10( kernel 3.0.0-32 )升級到 Ubuntu 12.04 (kernel 3.2.0-38)!
最後火大了, 手動升級Kernel到 3.8.2 ...
結果還是掛...

不過最新的kernel會好一點, 掛掉時只是該檔案操作程序失敗, 不至於拖垮整個系統!

所以疑點擴大了, 該是透過系統性的實驗來找問題了.


SSD 資料讀取實驗 Linux

SSD ---- > 外接盒1 --- > USB介面卡 --- > Ubuntu
複製大量資料 (4G以上) 系統正常 速度還跑出了超過100MB/s令人感動的數字

SSD 資料寫入實驗 Linux (掛點)

SSD  < ---- 外接盒1  < --- USB介面卡  < --- Ubuntu
複製大量資料 (4G以上) 一開始還不錯, 然後沒多久就掛了, 沒完成, 速度數字就不重要了



SSD 資料讀取實驗 PC Windows 

SSD --- > 外接盒1 --- > USB介面卡 --- > Windows
複製大量資料 (4G以上) 系統正常 速度還OK 約81MB/s

SSD 資料寫入實驗 PC Windows

SSD  < ---  外接盒1  < ---  USB介面卡  < ---  Windows
複製大量資料 (4G以上) 系統正常 速度 82MB/s



SSD 資料讀取實驗 NB Windows

SSD  --- > Notebook(原生USB 3.0介面)
複製大量資料 (4G以上) 系統正常 速度--49MB/s

SSD 資料寫入實驗 NB Windows

SSD  < --- Notebook(原生USB 3.0介面)
複製大量資料 (4G以上) 系統正常 速度--64MB/s



對照組出場
USB 3.0 隨身碟 Transcend JF760 32G


隨身碟資料讀取實驗 Linux

隨身碟 --- > USB介面卡 --- > Ubuntu
複製大量資料 (4G以上) 系統正常 速度83MB/s


隨身碟資料寫入實驗 Linux

隨身碟  < ---  USB介面卡  < ---  Ubuntu
複製大量資料 (4G以上) 系統正常 速度74MB/s


隨身碟資料讀取實驗 PC Windows

隨身碟 --- > USB介面卡 --- > Windows
複製大量資料 (4G以上) 系統正常 速度--52MB/s

隨身碟資料寫入實驗 PC Windows

隨身碟 < ---  USB介面卡 < ---  Windows
複製大量資料 (4G以上) 系統正常 速度--41MB/s


隨身碟資料讀取實驗 NB Windows

隨身碟  --- > Notebook(原生USB 3.0介面)
複製大量資料 (4G以上) 系統正常 速度--51MB/s

隨身碟資料寫入實驗 NB Windows

隨身碟 < ---  Notebook(原生USB 3.0介面)
複製大量資料 (4G以上) 系統正常 速度--37MB/s


結論

  • X的! 一開始構想的SSD加上外接盒的方案就是個錯誤的開始, 還不如搞個隨身碟方案!
  • Linux 上USB 3.0介面卡的穩定度真的還存在不少問題, 即使是升級到相當新的版本也是一樣.
  • 硬碟外接盒的相容性似乎也有問題, 等另一款外接盒到手時, 再來個交互驗證.


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建立 SSH Tunnel (使用者端 Windows平台)




目的


   出門在外可用加密連線方式連回遠端系統, 跳過所處環境的種種限制, 進行各種活動...

警告

   這些作法, 因為是跳過所處環境的網路限制, 對制度面,法律責任或資訊安全層次, 會產生一定程度衝擊或破壞, 使用前請想清楚並自行承擔責任.

環境


  遠端伺服器 

    Internet --- (1)VDSL --- (2)Router --- (3)Server A

  使用者端

    PC --- Internet


   遠端伺服器需先準備,  相關設定方法請參考



  本文只討論設定使用者端的電腦, 讓該台電腦可以連線回遠端的伺服器 Server A


基本設定

    先下載Putty等工具程式, 讓主機有SSH連線能力, 可至PUTTY下載網址, 只需putty.exe, 軟體很小, 也不需安裝, 頗方便的, 建議放在桌面, 隨身碟等可就近存取的地方.

     開啟 putty.exe 於HostName 區域填入遠端伺服器資料 (如下方舉例 ip為 12.34.56.78 ), 連線方式請選SSH, 點選下方 OPEN.




    請填入SSH伺服器中建立的帳號與密碼, 即可連線到SSH 遠端伺服器.



使用指令


       透過上述方法, 即可使用指令操作遠端伺服器.

使用FTP


      以FileZilla工具程式為例, 輸入以下主機, 帳號名, 密碼, 連線埠請填22.按下快速連線.

      連線成功後, 就可以進行檔案傳輸作業. 有趣的是, 只要遠端伺服器上有SSH服務就可以提供檔案傳輸服務, 遠端伺服器是不須另外安裝FTP Server服務喔!

使用VNC Client


      遠端伺服器需先開啟VNC服務
      使用PUTTY.EXE, 先設定 Session資料, 但還要設定Tunnel資料, 在這步驟先不要按下Open按鈕.

      設定Connect--> Tunnel參數, 填入Source Port 12345, Destination 填入 localhost:5900, 選擇local, Auto, 然後按下 Add, 此時設定完成, 就可以按下Open鍵
     
      登入後, PUTTY不要關.開啟VNC客戶端程式,連線對象不是對方主機喔, 而是localhost, Port號為 12345, 即可連線到遠端的VNC桌面!

      在VNC登出後, 才可以把PUTTY關掉.

使用遠端桌面 Remote Desktop


      遠端伺服器需先安裝與開啟遠端桌面服務
      使用PUTTY.EXE, 先設定 Session資料, 但還要設定Tunnel資料, 在這步驟先不要按下Open按鈕. 同上面的畫面
      設定Connect--> Tunnel參數, 填入Source Port 13456, Destination 填入 localhost:3389, 選擇local, Auto, 然後按下 Add, 此時設定完成, 就可以按下Open鍵


      登入後在透過遠端桌面客戶端程式, 連線對象一樣為localhost, Port號為 13456, 即可看到遠端主機的桌面!

      要注意的是, 這方式連線的遠端桌面是類似Terminal Service相似的作法, 是給你另一個新的Session或是以前未關閉的桌面環境, 並非是遠端主機前螢幕看到的那個桌面. 這對某些應用來說是會是困擾, 請多留意 !!

使用瀏覽器並進行遠端代理 

      使用PUTTY.EXE, 先設定 Session資料, 但還要設定Tunnel資料, 在這步驟先不要按下Open按鈕.

      設定Connect--> Tunnel參數, 填入Source Port 18088, Destination 保持空白, 選擇Dynamic( 這選項與上面不同, 請注意) ,Auto, 然後按下 Add, 此時設定完成, 就可以按下Open鍵


     
      登入後, PUTTY不要關.
      在開啟瀏覽器程式, 設定連線代理, 方式為Socks V5, Proxy Server為127.0.0.1, Port號為 18088, 透過遠端進行連線. 下圖以Firefox為例的設定畫面

      要注意的是, HTTP Proxy的設定要拿掉, SOCKS V5要選, 這樣才能順利連線.

      可以連線到 http://ifconfig.me/ip, 看看遠方伺服器看到的IP變化, 就可以知道目前上網的出口點, 已從近端的IP, 轉換到了遠端的IP了,  恭喜!繞道成功!!



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

建立 SSH Tunnel ( 使用者端 Linux平台 )



目的


   出門在外可用加密連線方式連回遠端系統, 跳過所處環境的種種限制, 進行各種活動...

警告

   這些作法, 因為是跳過所處環境的網路限制, 對制度面,法律責任或資訊安全層次, 會產生一定程度衝擊或破壞, 使用前請想清楚並自行承擔責任.

環境


  遠端伺服器

    Internet --- (1)VDSL --- (2)Router --- (3)Server A

  使用者端

    PC --- Internet

  設定讓該台電腦可以連線回遠端的伺服器


基本設定


    先確認可以用以下指令, 以SSH 連線至遠端伺服器.

       $ssh username@RemoteHostIPorDomain


使用TENET指令


       $ssh username@RemoteHostIPorDomain    
      登入後, 就可以進行指令運作模式

使用FTP


       $sftp username@RemoteHostIPorDomain
      登入後, 就可以進行指令運作模式

使用VNC Client


      遠端伺服器需先開啟VNC服務
      先執行
       $ssh -C2fNL 12345:localhost:5900 username@RemoteHostIPorDomain
      登入後再透過VNC客戶端程式,連線對象不是對方主機喔, 而是localhost, Port號為 12345, 即可連線到遠端的VNC, 但速度比remote desktop慢很多. 不太推!

使用遠端桌面 Remote Desktop


      遠端伺服器需先安裝與開啟遠端桌面服務
      先執行
       $ssh -C2fNL 13456:localhost:3389 username@RemoteHostIPorDomain
      登入後在透過遠端桌面客戶端程式, 連線對象一樣為localhost, Port號為 13456, 即可看到遠端主機的桌面!

      可是要注意的是, 遠端桌面是類似Terminal Service一樣的作法, 是給你另一個新的Session或以前未正常結束的桌面環境, 並非是遠端主機前螢幕看到的那個桌面. 這對某些應用來說是個很大的困擾.

使用瀏覽器並進行遠端代理 


      先執行
       $ssh -C2fNqD localhost:18088 username@RemoteHostIPorDomain
      登入後在透過瀏覽器程式, 設定連線代理, 方式為Socks V5, Proxy Server為localhost, Port號為 18088, 透過遠端進行連線. 下圖以Firefox為例的設定畫面

      要注意的是, HTTP Proxy的設定要拿掉, SOCKS V5要選, 這樣才能順利連線.

      可以連線到 http://ifconfig.me/ip, 看看遠方伺服器看到的IP變化, 就可以知道目前上網的出口點, 已從近端的IP, 轉換到了遠端的IP了,  恭喜!繞道成功!!




建立 SSH Tunnel ( 遠端伺服器 Linux平台 )


目的


   出門在外可用加密連線方式連回遠端系統, 跳過所處環境的種種限制, 進行各種活動...


警告

   這些作法, 因為是跳過所處環境的網路限制, 對於制度面,法律任或資訊安全層次, 會產生一定程度衝擊或破壞, 使用前請想清楚並自行承擔責任.


環境

  遠端伺服器

  Internet --- (1)Router --- (2)Server A
  1. 網路分享器
  2. 內部伺服器 Server A ( Linux Server )


基本設定



  1. 先要在Router上的Firewall個開口(如果有的話), 讓外部可以存取到Port 22, 採用Router內建的Port Forward設定, 將22 Port TCP封包引導到 Server A的 22 Port去.
  2. 在A伺服器中, 有SSHD Service, 並建立存取帳號  

測試

  • 若以上基本設定完成, 就可以透過 ssh 連線到Server A, 進行登入測試.